电影已死or电影长存?回应影像世界在新世纪所发生的巨大变迁

2024-10-18 15:28

  电影具有简单而又复杂的迷人特质,它诉说故事,传递意义,激发情感共振和深度思考,也同时发挥着独特的社会作用。

  不可否认,无论是在诞生之初、繁盛之时,还是在许多人声称“电影已死”的当下,人们依然会为自己喜爱的电影如痴如醉。

  这是一个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各类屏幕媒体势如破竹的时代,在不断变迁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土壤之下,该从何种角度去看待一部电影,依然是所有电影爱好者和相关专业师生备感兴趣的话题。

  这本《电影电影》的特别之处在于,更加注重电影在大众文化中的影响和价值,以期让所有电影爱好者都能在畅游光影王国的同时,理性思考电影美学、道德、社会等层面的问题,形成独属于自己的、更成体系且自洽的观点和表达。

  电影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及媒体机制:在提供数小时的欢乐和愉悦时光的同时,电影本身也值得严肃的思考。本书的目标读者不仅是电影专业的学生,还有热爱电影但可能并未掌握必要电影分析方法的大众读者。

  现在的电影学习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彩体验。新技术让观众可以很容易地在各类平台观看电影,并获得相关的信息和评论。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增加了我们接触音像材料的机会,也让我们更加着迷于其魅力,这一切促使我们许多人在影院以外的空间里继续探索着电影和相关媒体,关注的电影类型也不再局限于故事长片。我们可以在UbuWeb平台上播放短片,可以观看带有评论音轨和特别收录内容的高清蓝光光盘,还可以找到粉丝和专业影迷(这两类人通常有所重合)的线上社群并为之做出贡献,而YouTube、Vimeo和Film Shortage这些平台则为初出茅庐的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展示的渠道。许多电影爱好者想要学习如何描述他们喜爱的导演使用的电影技巧,并将这些技巧置于电影的美学、历史和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因此,不论在专业学习上还是在业余爱好层面上,电影和媒体研究项目的蓬勃发展已经不足为奇了。

  本书的目标读者虽然拥有广泛的信息源,但可能还未掌握将电影看成一种美学和文化体系的方法和框架。书中会通过详细解读和逻辑论证来为读者传授这些方法,诸如此类的实践对于思考媒体相关的问题来说至关重要。这些材料有助于读者理解电影技术和专业术语。材料中重点强调的研究技能和修辞策略能让学生对电影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本书鼓励读者在学习电影形式、视觉风格和声音知识的同时,也去培养自己的解读技能,而不是将文中讨论的对象局限于某一个章节的主题。

  在第4版中,我们对每一章都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对当代重要电影作品的讨论,介绍了电影研究的最新现状,并对电影业正在发生的关键变化做出了回应。新版中增加了对经典电影和当代电影的解读,还穿插着对现有电影理论的深入讨论,内容涵盖声音至纪录片等。本书第15章经过了重大修订,关注点不再只是电影本身,而是将电影研究方法与新兴的屏幕媒体(screen media)形式联系了起来。新版第15章反映了电影研究领域中更大范围内的变化,因为现在的电影研究和教学更注重讨论和综括媒体研究相关领域的问题,在这种媒体研究中,电影只是观众消费(和制作)媒体内容的众多平台和经济体系之一。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在第15章之前获得的解读技巧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起点,帮助他们研究小屏幕媒体和用户界面。我们希望这些变化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们的热情,并推动有关电影和其他媒体的学术研究和批评。

  我们还对新版文本进行了调整,突出强调了本书的一个核心特点,即帮助学生把对电影的想法转化为书面分析和批评。以下是一些重要更新内容:

  ◎ 为了强调电影研究不仅仅是对经典作品的颂扬,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领域,本书每一章都介绍了新的电影作品和电影研究成果。对新电影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经典作品和当代流行电影之间的联系。

  ◎ 第3章新增的《月光男孩》(Moonlight,2016)附注解影评能指导学术领域外的观众撰写影评。这个例子展示了如果缺乏明确正式的论点,影评可以如何围绕一个中心点来构建。

  ◎ 第4章新增了一篇深入分析《逃出绝命镇》(Get Out,2017)的文章,该文展示了叙事结构中的核心概念对学习和欣赏“当代经典”(modern classic)的重要性。我们希望鼓励学生在走出校园观看电影时成为更具批判性的观众。

  这些阅读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为复杂、更基于理论的电影研究方法。用当代电影举例可以使电影理论贴近学生的生活,拓宽他们对电影解读的认知。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前三章介绍了电影分析的重要性,提供了一些基本策略,帮助读者理解电影产生意义的方式。第3章正式提出了本书核心观点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构建书面论证来提高解读和评价电影的技能,这在电影分析中是至关重要的。

  第4章至第9章构成了本书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研究了电影的基本元素,包括叙事形式、场面调度、摄影、剪辑、声音,以及叙事电影之外的其他类型。这些章节可以让读者学会观察并用词汇描述特殊视觉、声音、叙事技巧及它们对观众的潜在影响。这些观察、描述的技能可以作为基础方法,用于构建思路清晰、考虑周详的解读。“技巧实践”部分会示范某些特定技能(例如识别镜头选择的能力)如何构成解读某个场景或某部影片的基础。章节末尾的“电影分析”会以某部特定电影[如《逃出绝命镇》《捕鼠者》(Ratcatcher,1999)和《午后的迷惘》(Meshes of the Afternoon,1943)]为例,讨论该章节的关键主题之一。每篇文章都示范了如何组织和发展一个论点,并以此来论证某种解读。此外,每篇文章附带的学习笔记会提供实用的修辞策略,就如何组织段落或结合外部研究等主题进行讲解,帮助读者掌握第3章中传授的写作技巧。到第9章章末时,读者应该有能力使用第3章概述的4种模式中的任意一种进行写作,并运用恰当的术语来构建关于电影的有力论点。

  第10章到第15章不再关注文本分析,而是带领读者思考电影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些章节致力于给出批判性框架,帮助我们探讨作为一种社会与经济机制的电影。第10章首先讨论了电影和意识形态,以此强调电影制作是一种社会机制,它可以体现、践行或某种文化的信仰体系。我们重点关注代表美国电影业的好莱坞,探索主流电影反映或美国价值观和信仰的方式。在第11章中,我们讨论了电影业繁荣背后的多种国家和国际背景,并介绍了不同电影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第12章、第13章和第14章分别涵盖了明星、电影类型和电影导演,探讨了以上元素在电影制作、推广和观众口碑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进一步地,这些创意单位又能逐一为分析观众如何消费和解读电影提供概念框架。第15章探讨了数字媒体格局的巨变如何影响明星地位、电影类型和作者身份的性质和功能。总而言之,这些章节能使读者超越对个别电影的文本分析,开始进一步思考电影学者如何处理电影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之间的多种关系。当读者读完这些章节时,他们将能够自主提出与电影这一文化机制有关的问题,并就电影研究课题开展独立研究。

  学习目标:每一章的开头都会介绍本章的学习目标,有助于读者学习本书内容并增进对电影的理解,在每章末尾也有相应的要点总结。

  技巧实践:第4章至第9章的“技巧实践”部分会运用重要的概念和电影技巧来分析和解读一场戏、一部电影或几部电影。这一部分强调的观点是,掌握定义和概念并注重细节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丰富的解读。

  专栏:第2章到第8章的专栏部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电影制作过程,包括从业人员和商业模式。

  电影分析文章:在第2章以及第4章到第9章中,电影分析文章会对一到两部电影进行认真细致的讨论,探究该章涉及的主题(例如布景)。页边的学习笔记会介绍文中使用的修辞策略,阐明文章作者从搭建基础内容(如收集细节)到升华概念(如产生想法和组织论点)的过程。

  电影学术研究和电影批评范例:第10章至15章中列举的电影学术研究和电影批评范例阐明了电影研究领域的关键探究模式(例如类型批评),并使读者熟悉电影写作在概念和修辞上的多样性。

  各类电影中的相关案例:相关电影案例可以在不牺牲学术严谨性的情况下吸引读者的兴趣。本书在关注故事片制作的同时,也对先锋电影和纪录片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并涵盖了一些非好莱坞制作的重要电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